南阳塔子山梅花家庭农场有限公司
理事长:徐永进
手机:15937758778/13323687971
电话:0377-63892778
传真:
地址:河南南阳卧龙区谢庄镇塔子山
梅花文化
台胞与梅花文化
[来源:] 点击量:0 [日期:2013-10-08]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张起来。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湾的“专利”。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对梅花大加赞赏的大有人在,毛泽东同志就填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有朝一日两岸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梅花依然香如故,如果避讳不谈台湾梅花文化那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山区,就有将近四分之二的梅树开花,簇簇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现象,花木行家的解释是,台风频频“光顾”台湾,七、八月份的台风如果扫落了梅树上的枝叶,梅树一旦落叶后,遇到适合的生长条件,会产生“错觉”,误以为春天即将来临,于是开始开花。也有人认为,梅树遭受台风蹂躏后,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在“延续生命”的自然法则下,才会突破生长周期,提早两个月开花。
在生活当中,台湾同胞对梅花情有独钟。他们种梅、爱梅、赏梅、画梅、咏梅,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从台湾女性的名字中,也常可见到“梅”的倩影:香梅、巧梅、彩梅、春梅、红梅、梅珍……有人说,随便走到台湾哪个乡村或街道,说要找“阿梅”,当地人不假思索就会找出好几个带“梅”的名字。其实,台湾的男性当中,名字带有“梅”字的也有不少。台湾的工艺品、日用品以及商标,采用梅的形象和名称的更为普遍。
梅花枝干苍虬、花朵秀美,而且傲雪凌霜、独先报春,台湾同胞习称梅花为“花魁”,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是百花的魁首。此外,台湾同胞还习称梅花为“驿使”、“琼儿”、“君子香”、“玉霄神”、“白玉条”、“花御史”、“天下尤物”等等。在台湾民间,梅花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同为“四君子”,因而倍受台胞喜爱。在台南“延平郡王祠”内有一棵古梅,被台胞视如宝物。相传,这棵古梅就是郑成功亲手种植的,原来长于台南府右边的鸿指园中,该园原就在承天府中,承天府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时建的赤嵌城改名的。1875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到台湾办理军务时,奏请在台南建立延平郡王祠(即祀念郑成功之祠)。建成后,那棵古梅被移植在此祠 的后庭中。此梅枝干槎砑,如同古铜,台湾同胞称之“遗爱之梅”。
台湾同胞因何对梅情有独钟,很可能是为了表达一种民族气节。历史上台胞受荷兰殖民者侵占长达38年,后来有被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51年。在水深火热的漫长岁月里, 台湾同胞借梅示志,推崇梅花不依附外来统治势力的倔强精神。蒋纬国先生也垂青梅花,这位国民党元老生前多次抨击那些闹台独的人:“反这反那,总不能连自巳是个中国人都反对掉!”他在一首咏梅的诗中写道:“此身愿化梅千树,遍植神州大地芳”,从诗中可以看出蒋纬国先生以梅励志,寄语台湾同胞不要忘掉自已是个中国人,不要忘了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张起来。
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湾的“专利”。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对梅花大加赞赏的大有人在,毛泽东同志就填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有朝一日两岸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梅花依然香如故,如果避讳不谈台湾梅花文化那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山区,就有将近四分之二的梅树开花,簇簇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现象,花木行家的解释是,台风频频“光顾”台湾,七、八月份的台风如果扫落了梅树上的枝叶,梅树一旦落叶后,遇到适合的生长条件,会产生“错觉”,误以为春天即将来临,于是开始开花。也有人认为,梅树遭受台风蹂躏后,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在“延续生命”的自然法则下,才会突破生长周期,提早两个月开花。
在生活当中,台湾同胞对梅花情有独钟。他们种梅、爱梅、赏梅、画梅、咏梅,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从台湾女性的名字中,也常可见到“梅”的倩影:香梅、巧梅、彩梅、春梅、红梅、梅珍……有人说,随便走到台湾哪个乡村或街道,说要找“阿梅”,当地人不假思索就会找出好几个带“梅”的名字。其实,台湾的男性当中,名字带有“梅”字的也有不少。台湾的工艺品、日用品以及商标,采用梅的形象和名称的更为普遍。
梅花枝干苍虬、花朵秀美,而且傲雪凌霜、独先报春,台湾同胞习称梅花为“花魁”,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是百花的魁首。此外,台湾同胞还习称梅花为“驿使”、“琼儿”、“君子香”、“玉霄神”、“白玉条”、“花御史”、“天下尤物”等等。在台湾民间,梅花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同为“四君子”,因而倍受台胞喜爱。在台南“延平郡王祠”内有一棵古梅,被台胞视如宝物。相传,这棵古梅就是郑成功亲手种植的,原来长于台南府右边的鸿指园中,该园原就在承天府中,承天府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时建的赤嵌城改名的。1875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到台湾办理军务时,奏请在台南建立延平郡王祠(即祀念郑成功之祠)。建成后,那棵古梅被移植在此祠 的后庭中。此梅枝干槎砑,如同古铜,台湾同胞称之“遗爱之梅”。
台湾同胞因何对梅情有独钟,很可能是为了表达一种民族气节。历史上台胞受荷兰殖民者侵占长达38年,后来有被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51年。在水深火热的漫长岁月里, 台湾同胞借梅示志,推崇梅花不依附外来统治势力的倔强精神。蒋纬国先生也垂青梅花,这位国民党元老生前多次抨击那些闹台独的人:“反这反那,总不能连自巳是个中国人都反对掉!”他在一首咏梅的诗中写道:“此身愿化梅千树,遍植神州大地芳”,从诗中可以看出蒋纬国先生以梅励志,寄语台湾同胞不要忘掉自已是个中国人,不要忘了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梅花 河南梅花基地 南阳梅花基地 塔子山梅花基地 永进梅花 塔子山永进梅花 梅花苗基地 梅花树基地 河南梅花苗 河南梅花树